當ADHD兒長大後 26歲仔嘆遭歧視:曾想結束生命
發布時間: 2019/01/16 07:30
不少人認為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﹙ADHD﹚會隨年齡增長漸漸消退。中大一項追蹤調查發現,逾8成兒時患者成年後仍然患有ADHD,惟當中僅32%人在成年後有繼續接受治療。有成年患者直言家人對病情不理解,工作上曾遭受歧視,一度難抵壓力自殺,幸再度求醫後病情漸見改善。
26歲的阿軒說自小被家人形容「很曳很難教」,幼稚園老師逐提議母親帶他做檢查,很快確診患有ADHD,開始到兒童精神科日間醫院接受治療,他直言服食藥物有副作用,同學亦會拿他的病開玩笑,令他長期情緒不穩,
起身見到太陽就躲回被中喊,
讀到中四他便輟學,更曾加入黑社會及吸毒。
他指由於母親對病情不理解,覺得這種病長大後便沒事,加上自己也擔心工作時被標籤,故成年後沒再覆診或服藥,但病情繼續影響生活,
工作上經常被罵,可能細節有做足,但較大的項目反而完全漏掉,師傅總說我無心裝載。
阿軒逐指,輟學不久因家庭經濟壓力大,必須出來工作,從事飲食業,因個性執着細節,工作上經常碰壁,有同事更叫他「有精神病就不要出來『獻世』」,直言感覺社會對精神疾病仍充滿歧視。阿軒指當時被老闆辭退、與女友和家人關係亦差,一度閃過自殺念頭,
覺得自己已被社會淘汰,倒不如在這刻結束﹙生命﹚。
幸而一名同事指他情緒長期不穩,建議他看醫生,阿軒終決定重新覆診及接受藥物治療,情緒漸轉穩定。
另一名26歲患者Tommy亦有類似經歷,在小三學校健康檢查時確診ADHD,曾到公院精神科接受治療,惟中三因搬家及家人覺得「長大便沒事」停止覆診,他形容斷藥約8年期間專注力降低,較易衝口而出,影響人際關係,至前年獲醫生邀請參與研究,被判斷仍患有ADHD,逐重新到公院覆診,並接受藥物治療。
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於2015至2018年進行一項研究,追蹤145名在2002至2005年間曾於本港4間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確診的ADHD患者,發現當中121人﹙83%﹚仍患有成年ADHD,但只有39人在成年後有繼續接受門診治療;近兩成半續患者未能完成中學教育、逾15%人表示財政處理有問題。
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敦平醫生指,ADHD專注力失調病徵持續性強,但家長或旁人未必認知,反而會怪責患者,加上ADHD病患在公院與其他精神病人「排同一條隊」,醫生未必有充裕時間作輔導,他希望政府增撥資源延長精神健康服務至18歲後,並加強公眾及醫護人員對成年ADHD的認知。